宇梦广告
恒洁卫浴
奥普浴霸集成吊顶
立邦
科大集成灶
盼盼硅藻泥
龙髯壁纸
三棵树腻子
金贝壳
培恩集成灶
荣事达吊顶
壹家国际美缝
雨虹防水
德高防水
索邦管
伟星水管
皮尔萨水管
皇派推拉门
梦天木门
华艺卫浴
东鹏洁具
好太太衣架
飞鹤木业
安吉尔净水机
格力空调
海尔专卖店
美科灯具
兔宝宝板材
大亚板材
好莱客衣柜
安信地板
久盛地板
安联地板
东鹏瓷砖
马可波罗瓷砖
金意陶瓷砖
唯美瓷砖
玛缇瓷砖
宏宇瓷砖
江苏大登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大风乐器有限公司
秒购网
山东贝州集团有限公司
徐州祥宇防尘灌溉有限公司
江苏楚汉雄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江苏超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尚科博文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浙江名淘沛县分公司
徐州颐高万创基地
徐州泰丰泵业有限公司
徐州三科电气有限公司
江苏中排泵业有限公司
江苏德源制泵有限公司
江苏科翔制泵有限公司
江苏慧博灌排设备有限公司
龙工场•淮海跨境电商产业园
徐州诺祺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大学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徐州卓易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江苏沛公酒业有限公司
华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山东冠泽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沛县电子商务协会邮政分会
中国邮政集团江苏省沛县分公司
江苏富华交通运输设备有限公司
徐州艾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李家烧鸡
徐州鑫美工艺品有限公司
徐州兴隆工具有限公司
上海游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香道食品有限公司
杭州投客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中通快递
韵达
圆通快递
天天快递
申通快递
全峰快递
邮政快递
汇通快递
国通快递
国商易购龙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沛县买到家网络购物商城
沛县外派劳务
徐州汉戌堂食品有限公司
江苏买啥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徐州辉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厦门堃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沛县大农合电子商务合作社
京东沛县服务中心
中国工商银行融e购企业商城
聚世惠集团
徐州龙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徐州辉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徐州维尤纳特玻璃制品有限公司
徐州联艺玻璃工艺有限公司
沛县鑫源牛蒡食品有限公司
徐州庆恒工贸有限公司
徐州优递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徐州联艺玻璃工艺品有限公司
徐州一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徐州和合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徐州恒昌食品机械有限公司
沛县大农合农产品电子商务合作社
龙城网络
徐州环城网络科技
沛县便民网
徐州凌云硅业有限公司
江苏新格灌排设备有限公司
徐州辉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根据中国农学会《关于2018-2019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推荐工作的通知》(农学(人评)〔2018〕6号),省农业农村厅经组织预申报及初步筛选,拟推荐申报科学研究类成果17项、科普类成果1项、优秀创新团队类成果2项,现予公示,公示日期为2019年2月22-28日。
在公示截止日期前(以材料送达时间为准),对公示项目有异议的单位或个人,可以书面方式向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提交相关证明材料,个人提出异议的,需写明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签署真实姓名;以单位名义提出的,须在异议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不受理其他方式和匿名意见。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地址:南京市龙江小区月光广场8号江苏农林大厦816室(210036)
附件:拟推荐申报2018-2019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项目名单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2019年2月22日
拟推荐申报2018-2019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项目名单
序号 |
成果名称 |
申报单位 |
完成人 |
拟申报奖种 |
成果摘要 |
1 |
草莓清洁化栽培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 |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院、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淮安柴米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句容市白兔镇云兔草专业合作社 |
巫建华、颜志明、王全智、 王媛花、王永平、吉沐祥、陆爱华、杨敬辉、孙朋朋、 解振强、贾思振、肖 婷、陈 巍、王其传、纪荣喜 |
科学研究类成果 |
依托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支撑、农业三新工程等研究项目,致力于草莓种苗脱毒、工厂化育苗、省力化栽培及绿色防控等清洁化栽培集成技术,主要包括:1.超低温脱毒技术方法研究及应用。利用超低温技术对草莓病毒进行脱除,脱毒效率高达90%以上。2.新型作物快繁智能化育苗工厂化成套设备的研发与应用。开发序批式浸没液体培养、摆动式间歇液体浅层培养架及配套容器工艺。3.省力化栽培技术研究及应用。研究出配套装配式草莓高架栽培装置,彻底解决草莓无土栽培水气矛盾难题。4.栽培环境调控技术应用。研究出“空气能+太阳能”低碳加温装置调节草莓栽培环境温度调控草莓生长。5.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出草莓土壤连作障碍物理-生物协同防控新技术,通过草莓灰霉病发病分子机制的研究,研究出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项目实施以来,发表论文42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0项,出版专著2部,制定省市级标准5项,通过科学技术成果鉴定1项。 |
2 |
稻麦绿色防倒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及应用 |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盐城师范学院、宿迁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淮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淮安飞龙农业科技发展公司、江苏山川科技有限公司、扬州春泉科技有限公司 |
顾大路、王伟中、王兴龙、杨文飞、杜小凤、罗玉明、文廷刚、吴传万、周春霖、王军、章安康、彭杰、田中伟、陈之政、杨秀梅、钱朝阳、钱新民、吴雪芬 |
科学研究类成果 |
1、系统分析了稻麦倒伏的成因机制及传统措施的利弊,创立了稻麦防倒以品种选用、耕播农艺、营养病虫管控为基础,以绿色化控为关键,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的绿色防控新技术体系。稻麦倒伏下降90%以上,生产综合成本下降24.7%,稻麦原粮品质得到较大提升。2、在稻麦抗倒绿色化控上有重大创新。在化控时间、位点和物质选用上有重大突破,解决了传统稻麦在拔节期进行化控防倒后单株不增产的难题。确保在没有发生倒伏灾害天气的情况下,水稻、小麦分别平均增产9.20%、.40%,真正实现增产与抗倒的有机统一。3、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物化新产品和技术规程、标准。为稻麦绿色防倒提质增效提供物质及技术支撑。4、创建“5+1”推广模式和“3+1”成果应用带动机制,提高了成果应用度和显示度。2015-2017年在江苏、云南、安徽、河南、河北等省示范应用累计1.64亿亩次,新增粮食542.07万吨;增收节支总经济效益达264.3亿元,取得了极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
3 |
地方特色蛋鸡育种及产业化 |
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扬州翔龙禽业发展有限公司、东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盐城市畜牧兽医站 |
童海兵、曲亮、王克华、孙从佼、施寿荣、郭军、卢建、李尚民、胡玉萍、马猛、沈曼曼、窦套存、王星果、邵丹、杨锦昌、王强、李永峰、俞燕、纪家玉、张晶鑫 |
科学研究类成果 |
1、项目建成标记密度最高、样本量最大、测定性状最多的蛋用性状遗传分析平台;运用GWAS技术筛选出重要性状分子标记60余个,其中32个为首次报道;首次应用随机回归模型、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等对40余个蛋用性状开展遗传评估。2、创建蛋鸡选育技术标准体系,创新基于本交笼等的蛋鸡新品系选育方法;持续、系统选育11个蛋鸡专门化品系,育成苏禽绿壳蛋鸡、苏禽矮小蛋鸡、苏禽5号蛋鸡和花凤鸡等4个各具特点的地方特色蛋鸡新品种(其中苏禽绿壳蛋鸡于2013年通过国家审定),4个品种5年累计中试与推广商品鸡6171万只,新增经济效益4.33亿元。3、系统开展营养需要、葵花粕等非常规饲料原料应用研究;系统研究大豆黄酮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蛋黄颜色等蛋品质营养调控技术;制订系列养殖技术规范。项目授权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专利1件,取得软件著作权3件,制定行业标准1个、其它标准5个;发表论文135篇(SCI收录31篇),出版著作1部。 |
4 |
典型微生物源农用制品先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
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南京工业大学、江苏丰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中牧南京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江苏东宝农化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胡永红、章泳、杨文革、陈震、曹洋、洪厚胜、刘胜环、刘俐、马建宏、应汉杰、姜岷、刘邮洲、钱永根、马小平、孙红军 |
科学研究类成果 |
本成果基于农业绿色发展新理念,聚集”产学研政推”科技联盟合力,发明多项先进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创制系列典型微生物源农用制品,在国际、国内广泛合作,开发应用,在近三年累计取得新增销售额135108.62万元,新增利润19886.85万元经济效益,生态、社会效益持续凸显。一是首次将氮离子注入诱变技术耦合自主研发的荧光探针,恒化培养选育高性能菌株。二是发明并创制纳米抗体电化学技术强化代谢通路,提升目标产物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三是自主研发图像采集系统耦合新型反应器,发明活菌保护剂与结晶成型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企业运输难度。发表论文104 篇,SCI 87 篇。先后共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7 件,两个核心专利分别获2015 和2017 年中国专利优秀奖,申请48 件,PCT 国际专利3 件,形成覆盖关键技术核心专利池。研发13种工业新菌种,保藏于国家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35 株工业化生产系列菌株。获1个新药证书,13 个兽药批文、7 个农药登记证。获2015 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项奖项。 |
5 |
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的发生机制及其防控技术 |
扬州大学、太仓市畜牧兽医站、安徽农业大学、泗阳县畜牧兽医站 |
王洪荣、王梦芝、喻礼怀、魏宗友、程建波、陈前岭、赵静雯、张浩、董丽 |
科学研究类成果 |
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是集约化生产由高精料诱发的重要营养代谢病。基于碳水化合物结构调控瘤胃酸中毒和其乳酸代谢机制研究发现:精粗比从4:6到7:3提高了乳酸产生菌,降低了纤维利用菌比例;淀粉从24%到39%,pH低于5.6时长从33min/天延至339min/天,LPS从17.3提高到40.3×103EU/mL。分离一株瘤胃牛链球菌S. bovis S1(CCTCCAB 2016240),并从代谢通路层面揭示了淀粉影响S. bovis产酸机制,为瘤胃酸中毒发生机制研究和防控提供理论指导。 围绕碳水化合物代谢关键酶辅酶硫胺素、功能性氨基酸精氨酸调控技术研究发现:精粗比6:4添加240mg/kg提高pH、降低乳酸和组织胺浓度,还能降低乳酸产生菌和提高乳酸利用菌。精氨酸通过调控PI3K-AKT-mTOR、NF-ΚB、Arg-NO通路缓解了由LPS诱导的乳腺上皮细胞炎症反应,提高泌乳性能。项目获授权专利及软件著作权5项,发表论文63篇。培养研究生23名,培训各类人员20 000余人次。调控瘤胃酸中毒产品推广提高养殖收益8.03%,涉及牛羊110万头(只),经济效益达1.02亿元。 |
6 |
高效除草剂双草醚和嘧啶肟草醚绿色制造工艺及应用 |
常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慧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润泽农化有限公司 |
徐德锋、李绍顺、周 欢、王车礼、纪叶俊、朱小平 |
科学研究类成果 |
双草醚和嘧啶肟草醚为二只优秀的高效水稻田除草剂,对稗草有特效,但其生产工艺均存在反应过程复杂、合成收率低、生产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等瓶颈问题,实现清洁工艺生产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1、发明了以绿色嘧啶原料在高效催化剂作用下直接缩合生产双草醚;解决了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恶嗅性气味排放和大量有毒废水。2、发明了以双草醚为原料,在高效催化剂作用下直接缩合制备嘧啶肟草醚新技术;解决了反应过程复杂、合成收率低、生产成本高、环境污染等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3、发明了除草剂悬浮制剂绿色制备工艺,解决了嘧啶肟草醚溶解度差和生物利用率低。本项目产业化打破了国外同类产品的垄断。2013年至2017年新增收入9.65亿元,利润1.92亿元,税收3680万元。达产后,新增产值5.6亿元/年,利润9800万元/年。可用于8~10亿亩/年水稻田的除草,水稻增收30~35亿公斤/年,社会效益达35~40亿元/年,平均每年可实现减排78000吨废水和4000吨废渣,减排效应显著。 |
7 |
河蟹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创建及应用 |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诺亚方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市阳澄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射阳县朱平水产苗种有限公司、江苏红膏大闸蟹有限公司 |
周刚、周军、徐跑、陈焕根、陆全平、刘肖汉、李旭光、戴飞、邓燕飞、宋长太、丁惠民、许郑超、陈友根、林海、朱平、王苗苗、顾建华、王绍棉、马小荣、朱春艳 |
科学研究类成果 |
本项目由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联合省内外科研团队,经过十余年的系统研究与技术攻关,突破了制约河蟹养殖产业发展的种质资源混杂、苗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综合养殖技术落后等技术瓶颈, 育成了河蟹新品种3个、构建了优质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体系、形成了适宜不同区域应用的标准化生态养殖技术体系。在国内率先构建了新品种选育、河蟹育苗、蟹种培育、生态养殖、饲料生产、产品加工、电子商务、出口创汇、餐饮旅游等河蟹全产业链,项目主要技术和经济指标居国内领先水平。该项成果在江苏等河蟹主产区进行了推广应用,促进了我国河蟹产业技术进步,有力地提升了我国农业经济效益,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2014年以来河蟹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80万亩。项目科技成果2018年在江苏省推广应用达208.2万亩,覆盖率达到50%。 |
8 |
几种特色作物的农药残留控制技术示范推广应用 |
江苏省农药总站、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张家港植保植检站、兴化植保植检站、武进植保植检站、宜兴植保植检站、姜堰植保植检站、仪征植保植检站、东台植保植检站、射阳植保植检站 |
沈迎春、张怡、张薇、郭慧芳、邹利军、仇保华、张志春、潘以楼、陆彦、丁治军、陈新、朱龙粉、丁志宽、石磊、李爱国、黄建华、卢毅、吴树静、孙奕、刘宗泉 |
科学研究类成果 |
特色作物相对于大田作物而言,虽面积小但经济附加值高,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用显著,在乡村振兴中意义重大。但其病虫害发生复杂多变,合法登记农药品种短缺,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大。在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持续资助下,整合产学研优势力量,联合攻关历时8年,解决特色作物用药“有和无”、“有和优”难题;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新点:1)首次获得梨小食心虫迷向素正式登记,填补昆虫信息素国内生产空白。2)首次在莲藕、芋头、百合、蕹菜、火龙果和西葫芦农药登记,填补国内农药登记空白。3)首次建立特色作物病虫防控残留控制示范基地,农药残留均不超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品质提高,优质优价,增加农民收入。4)首次开发特色作物病虫害识别智能系统,建立特色作物用药数据库与之对应,筛选药剂300余个,登记农药209个,集成防治技术20余项,知识产权方面: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20篇,编写论著1部。应用情况、社会及经济效益方面:登记药剂209个,推广应用面积1500万亩次,防效提高20-30%,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无残留发生,社会和经济效益突出。项目成果:获2016-2018年获得常州市、兴化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江苏省农业丰收奖。 |
9 |
精准双控型施肥机的研发与应用 |
江苏绿港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
刘西、盖恒运、李响、李作成、李文虎、司龙亭 |
科学研究类成果 |
本项目研发出一整套高度集成适合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精准施肥机,实现了配肥、灌溉及回液自动消毒处理的精准测控;其中,EC和PH测控零干扰技术,解决了模拟信号的干扰难题;肥水零排放自动消毒循环利用技术,回液杀菌率可达99.99%。真正实现精准测控指标和回液零排放。本项目是国内第一采用集成电路设计,传导抗耐受性、空间辐射耐受性、快速脉冲抗扰性均为抗干扰3级,达到国际最高级别。项目获得授权专利4项。制定企业标准3项。获得宿迁市科学技术奖1项(一等),通过江苏省农机质量鉴定。 |
10 |
抗菌保健型新中兽药系列产品的开发与临床应用 |
无锡正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
周玲、毛爱民、冯静波、范锋、叶峰先、杨芝芬、糜益峰、高升、陆春兵、陈治国 |
科学研究类成果 |
本项目对黄芩、黄芪、党参等中药材防治畜禽疫病和日常保健功能进行了深度开发,建立了多种可替代抗菌药、能促进畜禽生产能力的新型中兽药及其衍生产品的产业化开发体系。在国内率先研发了中兽药喷雾干燥,酶解破壁等新工艺,确立了黄芩解毒散等多种新型中兽药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制了治疗畜禽上呼吸道感染等一些系列中兽药制备技术,推动了中兽药行业的发展,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项目推广采用6种模式在全国10多个省、市全面开展项目推广,2015年受到了CCTV-发现之旅频道的关注并进行了专题报道。2014-2016年,仅黄芩解毒散、参芪粉累计销售产值2.74亿元,实现畜禽生产总收益21.08亿元。项目实施过程中建成1个省级技术研究中心,共获得国家三类新兽药证书2个,获批黄芩解毒散、参芪粉等新型中兽药产品10个及相关中兽药预混料和饲料添加剂产品8个,认定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7个,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发布中兽药应用及配套技术地方标准4项,发表期刊论文30多篇;参芪粉的研制获得了无锡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黄芩解毒散和参芪粉的推广应用获得了江苏省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 |
11 |
丘陵地区耕地地力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研发与应用 |
南京市耕地质量保护站、江苏省耕地与农业环境保护站、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南京市六合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耕地质量保护站、南京宁粮生物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南京市翠京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市六合区勤丰科技有限公司 |
徐生、程月琴、张辉、陈文超、徐丽萍、俞禄、刘学良、张丽、王力扬、刘健明、陈其军、朱慧敏、梁晓辉、成钟、檀时龙 |
科学研究类成果 |
1、研发了一系列丘陵地区耕地地力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技术。集成研发了秸秆炭化技术,主产品生物炭及其制肥产品具有修复问题土壤、提升耕地地力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等作用,入选了“2017年农业部公布的秸秆综合利用十大模式”;研制了水稻缓控释配方肥,提高氮肥利用率15%以上,获“2012年度江苏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研发了内生菌根真菌剂,并与有机无机肥料配合制备成全元微生物肥,减(化)肥增产效果明显,获“第二届江苏品牌农资及农技成果(南京)交易会肥料十佳产品”。2、集成研发技术,发挥技术的整合效应,创立了“三替代一平衡”(即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新型肥料替代常规化肥、机械施肥替代人工施肥、平衡施肥)地力培肥与高效施肥技术体系,示范推广4种高效实用技术模式,为丘陵地区耕地地力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应用提供样板。3、研发了5种新型肥料产品,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9项、实用型专利5项,发表相关论文22篇。 |
12 |
蔬菜连作障碍土壤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
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肥之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连云港市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太仓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滨海县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站 |
吴洪生、樊平声、韦有照、周振玲、逄孝云、刘涛、孙法军、樊继刚、苏昭柏、刘玉惠、朱朋波、张斯梅、张绪美、刘永、王丛连、周体耀、孙皓、谭维娜、邱涛、刘炜 |
科学研究类成果 |
1、主要创新点:⑴二次嫁接技术与拮抗微生物和有机肥结合技术;⑵.中药材伴生栽培技术;(3)采用防控作物连作障碍与减少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模式;(4)设施土壤自毒物质洗脱技术防治连作障碍;(5)设施土壤浅层暗管排盐控制土壤连作障碍;(6)设施土壤生态消毒技术防治连作障碍。2、知识产权:本研究申请发明专利45项,授权25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20余篇。3、国内外同类技术水平比较: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尤其是二次嫁接、药用植物与蔬菜间作及温室气体减排菌结合防控连作障碍,土壤自毒物质洗脱与暗管排盐和生态消毒技术,既省工、节本、增效,又有实际防控效果,还能减排温室气体,应对气候变化,操作简便,经济实用。4、应用推广、社会及经济效益情况:累计推广应用1100余万亩,创造经济效益130余亿元,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折合1100万吨CO2当量,按照2018年12月20日上海环境交易所挂牌价28元/吨CO2计算,生态环境效益达3.08亿元。 |
13 |
水稻种植机械化关键环节技术装备创制与应用 |
江苏永涛实业有限公司、扬州大学、江苏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泰州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靖江市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站 |
陈勇、张瑞宏、黄毅成、陈新华、缪 磊、李旭琴、田铭义、金亦富、施惠燕、黄康伦、王华为、张璐、奚小波 |
科学研究类成果 |
针对水稻种植机械化中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育秧环节,研制出一种多功能育秧装备,集成水稻育秧关键环节技术,一次性完成田间铺土、播种、覆土、铺盘等多道工序,实现自走、自播、自铺连续作业功能,攻克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最后一个关键环节,填补了行业空白。项目研发期间共申请并获专利授权9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5项,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证书”、“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高新技术产品认定证书”等成果。在江苏、安徽、黑龙江、云南等水稻主产区推广应用近1500台,并出口巴基斯坦等国家。相比于传统半自动流水线和全人工育秧模式,分别节工省本1000元/亩、3500元/亩,该设备2018年育秧约5万亩,作业质量显著提升,节本增效0.5亿元、1.75亿元。按作业能力50亩/季计算,仅江苏省常年水稻机插育秧面积约25万亩,如80%采用该设备,对照两种传统育秧模式,每季可分别增效2亿元、7亿元,推广潜力巨大。 |
14 |
我国水稻主产区实用精确栽培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 |
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安徽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 |
戴其根、李刚华、万克江、吴文革、曾勇军、凌启鸿、管永祥、杨从党、顾春梅、任万俊、李经勇、周维佳、赵全志、许轲、高辉、梁天峰、邹应斌、曹凑贵、陈叶平、林忠成 |
科学研究类成果 |
针对我国长江中下游、西南、黄淮、东北稻区制约水稻生产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问题,进行了精确栽培技术参数的本土化研发、关键技术实用化创新与区域化集成,研究明确了主产区水稻起点数量与结构的区域精确化、生育精确诊断指标的区域化、肥水精确耦合指标与精准调节,集成了区域化精确栽培模式,构建中国特色的水稻实用精确栽培技术体系,推进了我国水稻大面积栽培由定性为主向定量的跨越,使水稻栽培管理“生育依模式、诊断比指标、调控按规范、措施能定量”,显著提高了水稻栽培标准化程度。制定技术规程38项,颁布地方标准23项,研制栽培模式图146幅;授权专利14件,其中发明专利8件;发表论文169篇,其中SCI收录22篇,出版书籍4本;培养了一大批掌握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农技人员和稻农。2013-2017年水稻精确栽培被列为全国农业主推技术,累计应用1.4亿亩,亩增50.4公斤、亩节氮1.1公斤,亩减少用药0.6次和灌溉次数1.3次,累计增粮72.4亿公斤,增加效益278.4亿元。 |
15 |
西瓜全产业链绿色高效技术集成与推广 |
东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台市蔬菜技术指导站、东台市东台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弶港分公司、东台市西瓜产销协会 |
薛瑞祥、钱晓晴、 王宏琴、徐红、邱长青、薛忠西、赵小红、王美江、李广泽、张小春、杭太生、赵莹、周桂官、袁飞、王益新、仲玉江、杭笑冬、常春、邓忠荣、陈爱国 |
科学研究类成果 |
该成果率先引进筛选示范推广国内外适应高端市场消费的优质西瓜新品种13个,创新育苗体制和机制,培植西瓜工厂化育苗企业14家,年育供苗3亿株,成为江苏省最大的西瓜育苗中心;率先大规模推广经济适用型大棚,改进大棚结构,改善覆盖条件,首创西瓜多层大棚多层覆盖栽培,实现产品的提早和延后上市;率先研发推广西甜瓜沼液滴灌与肥水一体化相结合、测土氮调配方施肥等技术,推行绿色防控,实现“两减”目标;率先推进产品质量建设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立生产基地可视可控可追溯体系,产品畅销全国,远销香港等境外市场。经行业专家评议,该成果整体水平居国内领先,发表专业研究论文38篇,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专利4项,制定、宣贯大棚西甜瓜技术标准5项,建立公益化服务+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全产业链服务模式,建成千亩设施示范基地126个,累计推广面积66.51万亩,亩增经济效益3115.7元,新增14.07%,新增总经济效益13.035亿元。 |
16 |
县域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研制及其全国应用 |
扬州市耕地质量保护站、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保护监测中心、江苏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监测保护站、扬州地恒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诺丽慧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仪征市耕地质量管理站、宝应县耕地质量保护站、扬州市邗江区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扬州市江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李文西、毛伟、徐洋、郑磊、陈明、徐桂红、陈莉萍、曾洪玉、刘燕、丁琰、刘宇庆、梅爱萍、陈秀梅、杭天文、张爱琴、姜义、龚鑫鑫、张永涛、殷朝珍、张月平 |
科学研究类成果 |
1、研制了县域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实现了土壤养分查询与施肥方案决策的目标。基于GIS技术平台以及多用户目标需求特点,开发了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系统、测土配方施肥掌上查询系统、测土配方施肥手机短信平台、测土配方施肥微信平台、国家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平台,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支撑。2、研发了测土配方施肥关键技术,推动了我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进步。主要有:施肥单元划分、土壤赋值技术、目标产量预测、施肥模型集成、肥料配方设计等关键技术 3、创建了多形式多途径信息化推广手段,实现了信息到户、技术到田、农民与专家实时实地的点与点对接,使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该项目成果由农业农村部2012年正式发文作为测土配方施肥规范化软件在全国推广应用。截止2016年底,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垦)2400多个项目县推广应用,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巨大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
17 |
南京盐水鸭鸭源优饲提质技术集成与应用 |
南京市畜牧家禽科学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南京鸭业协会、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桂花鸭(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南京樱桃鸭业有限公司、江苏新洋禽业有限公司 |
郗正林、黄明、伍冠锁、何宗亮、匡伟、陆利霞、虞德兵、应诗家、于敏利、李东峰、姚远、罗奕秋、窦仁斌、杨黎明、夏青、杨硕、张建文、晏和波、董高峰、李志贤 |
科学研究类成果 |
通过传承溯源定质、程序规范稳质、安全生产保质及创新方法提质等技术创新应用,提升南京盐水鸭货源质量,优化南京盐水鸭传统选料方法,创新制定肉鸭目标体重控制标准,建立南京盐水鸭优质优价评价技术体系,提高南京盐水鸭鸭源监管控制水平,促进南京盐水鸭产业化健康可持续发展;获《一种茶香型盐水鸭制作的方法》等国家发明专利4项,发表《鸭肉品质影响因素的研究》等论文10篇,编制《兼用型鸭种蛋孵化技术规范》南京市地方标准1项,相关技术研究集成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覆盖南京盐水鸭中大型养殖企业和加工企业,覆盖规模3.5亿只,经济效益达42亿元。 |
18 |
《农事旬历指导手册》系列 |
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苏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盐城市粮油作物技术指导站、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江苏省农业宣传教育与文化体育中心 |
王龙俊、丁艳锋、郭文善、姜 东、张小平、朱新开、吴正贵、黄少华、张洁夫、戴廷波、杨 力、季春梅、马金骏、束林华、曾晓萍、张旭晖、周美文、吴嘉点、何松银、潘恩飞 |
科普类成果 |
自2013年江淮地区《农事实用旬历手册》问世以来,已形成《农事旬历指导手册》系列共11分册20次印刷累计发行15万余册,其中适于黄淮海、东北、江南华南、西南等农区的作品得到农业农村部连续4年立项资助。主要创新点:一是编创模式创新。对应周年12月24节气36旬,将“农作动态”“重要农事”“气象参数”“农谚节气歌”“看苗诊断”“防灾减灾”“病虫草防治”“新技术推介”“小贴士”“应时美图”等10版块整体组合,属国内首创。二是内容集成创新。将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农业科技要素,有机融合到农时农事的操作节点,是“论文写在大地上”“技术走进百姓家”的桥梁。三是呈现形式创新。按旬索引,结构简明,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农事农技笔记簿及珍藏手册。四是形成中国特色作物生育期划分与命名系统。将国内叶龄模式等成果与国外命名法有机结合,把作物统一细化为0~9个生育期及00~99个生育时点,便于读者阅读、理解、掌握及精确看苗诊断、精准生产管理。 |
19 |
薄壳山核桃早实丰产配套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的集成与示范推广应用 |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郭忠仁、耿国民、吴文龙、贾晓东、张计育、宣继萍、朱灿灿、翟 敏、王小敏、莫正海、刘永芝、王 敏、陈 于、李维林、闾连飞、贾展慧 |
优秀创新团队类成果 |
团队主要围绕制约我省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从种质资源、繁育技术、果 实品质等方面开展了科学研究,并进行了示范推广,为我国薄壳山核桃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建立了江苏省薄壳山核桃种质资源圃和公共服务平台:收集及保存薄壳山核桃优良品种 50 余种。以适应性和重要品质性状为主要评价指标,开展杂交选育和实生选育,获得认定或审定林木良种 9 个,发表 SCI 论文 1 篇,中文10 篇。开展成花机理及花发育基因克隆研究,发表 SCI 论文 4 篇,中文 6 篇。(2)构建了薄壳山核桃繁育技术体系:针对制约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薄壳山核桃种苗繁育技术展开科学研究,形成了一整套的种苗繁育技术体系, 获得授权专利 7 个。(3)率先开展薄壳山核桃果实品质相关研究:通过转录组、代谢组等多种技术手段,探索薄壳山核桃果实品质形成及调控机理,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发表 SCI 论文 2 篇,中文 3 篇。(4)团队在江苏省干果类首席科学家的带领下,积极推动和参与了江苏省薄壳核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土畜进出口商会碧根果联盟的成立,在江苏省内及周边地区建设示范基地 10 余个,推广示范薄壳山核桃优良品种及栽培技术,对江苏省薄壳山核桃产业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
20 |
威特新兽药研发创新团队 |
镇江威特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
黄文江、袁海卿、王成明、徐步、韩杰、杨奕、贺文庆、江俊、翟燕青、朱威、刘加圣、陈盛、方霞、张永强、王伟、郑荣达、戴荣贵 |
优秀创新团队类成果 |
“科技创新是企业第一核心竞争力,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必备条件”,故公司自成立以来就一直注重研发,吸纳了大批优秀的国内外顶尖科研人才组建了“威特新兽药研发创新团队”,这支科研团队于2011年获得了江苏省政府颁发的“创新团队”的称号,为威特2017年获得江苏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奠定了基石。自团队成立以来,共完成行业重大技术攻关10项,目前已形成新产品7个,均已投产应用,且获得了较好的市场反馈,其中成果之一国家三类新兽药威特利剑,荣获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获得了中国好技术等国家级荣誉,并凭借该产品荣获中粮、新希望、正大等客户的高度认可,成为他们打造全食品产业链安全的重要环节;在研技术也均已开展,其中国家一类新兽药——大环内酯类新兽药,目前国家发明专利已授权,美国专利已进入实审阶段;团队近年来先后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新兽药证书1项,申请标志性成果相关发明专利6项,其中授权4项,发表论文百余篇,并多次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成果显著。 |
暂无信息